欢迎来到人教小语资源网——pepxiaoyu.cn

教案中心


《要下雨了》评议
作者:佚名来源:不详点击: 时间:2009年02月13日 字体: 打印页面

 

《要下雨了》评议

 

虽然很久没有教低段了,而且我教低段的时候还未知何谓教学设计。现在回过头了看低段的教学设计,觉得很有意思。当我第一眼看到网名“归心似箭”的教学设计《要下雨了》,我有了些想法,希望大家都能进行讨论。

先引用教案的链接吧:

http://www.15163.com/blog/user2006/1756/archives/2006/7724.html

这个教案给我的感觉就是处处充盈着新课程的理念,其中有“合作”学习、注重“过程与方法”,“课程资源的充分发掘”等等。细读教案,难免有一些不成的想法,暂且发表如下:

一、最吸引我之四处:

1、儿歌导入课堂,儿歌选择简洁而有实效。

2、识记生字利用“你听我读”的形式,注重的学生朗读和倾听的习惯。

3、整体感之文本利用任务驱动的形式,紧紧围绕文章的三次对话,把握了整体,而且以“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式呈现给学生,既使学生了解了内容,又使学生得到了句式训练。

4、细读文本1-3段,以课文插图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又集中到了文本,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这种充分利用课本资源的做法,实在是我所欠缺。
二、值得商榷之三处:

1、在第二环节识记生字有着一步骤:说说小组里别人是用什么好方法记住生字的。老师在此处注重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提升,同时,我以为,此处老师实在是给学生一种学习上的消极暗示:似乎学习生字只要能记住就好了,至于生字的写法、用法并不重要了,当然,可能有人会说,这里老师针对是那些只需识记的生字。那么我想,对于那些“吃不饱”的学生也一定不让他继续吃吗?所以我建议可以采用保底不封顶的做法:轮流汇报,说说小组里别人是用什么好方法学习这些生字的?或许亦可。

2、在第四环节细读文1-3段有连个相似的步骤:“同桌分角色对读小动物的对话”和“指名分角色读小动物的对话”。大家皆知,分角色朗读,不管是高段还是低段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然而这位老师在一连两个分角色朗读的步骤中,缺乏必要的引导。似乎分角色朗读的功能仅仅是活跃课堂气氛和让学生能够多读几遍课文而不厌。殊不知,分角色朗读对于体会文本人物的情感、心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都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但是这一切都是需要教师的引领。例如就此案例而言,小燕子和小白兔的对话:“燕子、燕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呀?”和“要下雨了。空气很潮湿.....”老师可以试着问问读小兔子的同学:“你真是一直能说会道的小兔子。小兔子,你看到了什么?小兔子,你为什么如此惊讶阿?”从而一些入情入境的对话,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语言,感受角色心理和情感,提高朗读水平,让分角色朗读一次次走进学生的心里。

3、最后一个环节老师设置了一个“课前收集的资料展示”的环节。我想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并且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这是新课程极力提倡的。但是我以为,让学生课前收集到资料展示的目的又是何在?在此课文中,我认为可以利用这些资源与文本中角色(小白兔、小燕子、小鱼、蚂蚁)之间的对话内容相照应,从而让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使这样的理解站在一个大语文的框架之中,不再让学生觉得“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这些知识都是象牙塔里的,不是来自真实世界的。

三、有个值得探讨地方:在第一环节中,“齐读课题,想一想读了题目之后有什么疑问?”,我看到过很多这样教学设计,我到现在都不明白针对这样的课题和文章这样设计的现实意义。或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我想学生都认真预习过课文了,这样能提出真问题吗?而且事实上,依照课题质疑也不符合我们学习这类文章的规律(题目通俗易懂)。 所以我就想起一个命题: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课题质疑”?

四、提醒“归心似箭”两点,1、你提供的教学设计没有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这就很难让人对你的教学设计进行深入探讨(你仅仅说出了总目标)。2、有了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也给我们大致一个提纲,这样有利于大家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讨论。

转载自

http://www.15163.com/blog/user1/545/archives/2006/7755.html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