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教小语资源网——pepxiaoyu.cn

课堂实录


部编本四年级上册《扁鹊治病》课堂教学实录
作者:佚名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时间:2024年10月20日 字体: 打印页面

师:这些年,生活水平提高了,养生成了一个热门话题。电视上的养生节目,收视率奇高。于是,许许多多养生方面的“专家”和“大师”,像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请大家看看屏幕上这四位。


师:有认识的吗?


生:没有。


师:不认识,没关系。认识了,不一定是好事。(生笑)如果你要看病或者养生,凭直觉,你会选择哪一位?


生:我选第三位。从他穿的衣服看,是位道士。能被《人物周刊》当成封面人物的道士,一定非常了不起。


师:有道理!和尚、道士,在我们的心目中,都有点神秘的感觉。还有谁来说。


生:我选第一位。看看他后面的书橱就知道,他是一个喜欢阅读、知识渊博的人。


师:藏书多,不一定学问多。北大有位教授,学富五车。有人跑他家一看,一本书也没有。人家读书,看一本,撕一本,把知识都装进脑子里去了。(生笑)


生:我选第四位。你看他,站在台上讲话,说明他有很大的本领。


师:我也天天站在台上讲话,说明我的本领也不小。(生笑)


生:我觉得第二位最可信。你看他把自己养得白白胖胖的,说明他懂得养生。


师:有道理,自己都不会养,怎去养别人呢?(生大笑)我来简要介绍一下这四位。第一位叫张悟本,他在电视上说,养生简单,顿顿吃绿豆呗,搞得绿豆身价暴涨,被大家戏称为“逗你玩”;第四位,叫林光常,他说,要健康,先排毒,生病不用吃药,食物可以治病,结果害死了不少人。其他两位,推崇气功,只要练气功,得了病可以不打针不吃药。你们觉得,他们的话可信吗?


生:不可信。


师:我给这组画取了一个名字,一起读——


生:《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大师”》。


师:再看看下面这四位。认识吗?


(投影出示:)


生:中国古代四大名医。


师:是的!他们是我们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医生,医德高尚,医术高明。许多年过去了,他们的奇闻轶事还在民间流传。我也给这幅画取了个名字——


生:《这些年,我们怀念的名医》。


点评:课前谈话,看似随意,实则匠心独运。让学生了解近些年出现的四位“大师”以及中国古代的四大名医,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学目的有三:一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把目光聚焦到本文的主人公——扁鹊身上;三是和结课时的“回归现实”遥相呼应。


一、           检查预习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和中国古代一位名医有关。题目叫——


生:《扁鹊治病》。


师:课文大家都预习过了,我来检查一下。谁来读读这几个的词语:


出示:蔡桓公、扁鹊、皮肤、肠胃、骨髓、理睬


师:读得很准确,说明你预习得很充分。其中有两个词语,大家要注意,两个三声的字组成词语,第一个字要发生音变,读成二声。我们一起来读。


生:骨髓,理睬。


师:光会读,还远远不够,关键得会写。拿起笔,我们再来听写几个词语。


(词语:蔡桓公、扁鹊、肠胃、理睬)


师:“睬”字,右边是个“采”,上角是爪字头,右下为木,表示用手采摘果子,加上“目”就表示“看”,现在引申为“搭理、理会”;“肠胃”这两个字,都有一个“月”,绅士写法不同。“月”做偏旁,要写得瘦高;做字底的时候,要变得矮一点,胖一点,撇变为竖。请大家检查一下,把写错的字纠正过来。


点评:生字教学,不能一带而过,也不能面面俱到。教什么?教知识的重点、难点。屈老师提醒孩子,正确认读“骨髓”“理睬”两个词语,并告诉他们为什么,很有必要。这样,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规律。书写指导,教师抓住几个容易写错的字,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点拨,并要求学生随即改正,训练扎实到位。


二、           概括大意


师:读则寓言故事,主要写了两个人物,他们分别是——


生:扁鹊和蔡桓公。


师:(板书:扁鹊、桓公)课题虽然叫《扁鹊治病》,但是扁鹊并没有开药,更没有把蔡桓公的病治好。其实,这篇文章,以古文的方式,选入中学课本,题目就叫《扁鹊见蔡桓公》。我觉得,这个题目更恰当一些。故事中,扁鹊拜见蔡桓公,一共见了几次?


生:四次。


师:准确地说,应该是见了三次。最后一次,远远地躲开了。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扁鹊拜见蔡桓公,发现蔡桓公病情如何?用“——”画出来;扁鹊告诉蔡桓公,蔡桓公的态度怎样?用“﹏”画出来。读完后,想一想,尝试用词语填充这张表格:


出示:


次数


扁鹊的诊断


蔡桓公的态度


1


病(   )


不(  )


2


病(   )


不(  )


3


病(   )


不(  )


4


病(   )


不(  )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勾画得很认真,我们现在来交流一下。谁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想法。


生:第一次拜见蔡桓公,扁鹊的诊断是皮肤上有点小病,蔡桓公不相信他的话。


师:皮肤上有点小病,我们概括为:病在——


生:皮肤。


师:蔡桓公的态度是——


生:不相信。不信。


师:第二次呢?


生:我认为是病在皮肉,蔡桓公的态度是不理睬。


师:“病在皮肉”不如换成“病入皮肉”,“理”和“睬”的意思一样,建议把“不理睬”换成“不理”或“不睬”更简练。


生:第三次,扁鹊的诊断是病到肠胃,桓公的态度是不高兴。


师:“不高兴”,可以换成两个字——


生:不爽。不悦。不快。不乐。


师:我们就用“不悦”吧。


生:最后一次,扁鹊认为桓公的病已经深入骨髓,蔡桓公看到扁鹊躲着他,觉得很奇怪。


师:是呀,我们换成“病入骨髓”,桓公却一点也不知道,这叫不——


生:不解。


(此时已完成下列表格)


次数


扁鹊的诊断


蔡桓公的态度


1


病(在皮肤)


不(信)


2


病(到皮肉)


不(睬)


3


病(至肠胃   )


不(悦)


4


病(入骨髓   )


不(解)


师:谁能看着表格,把课文的大意讲一讲。


生:扁鹊第一次见到桓公,说他皮肤上有点小病,蔡桓公不相信;第二次,扁鹊说他病已经到皮肉之间了,蔡桓公没有理睬他;第三次,扁鹊说他的病已经到了肠胃里,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第四次,扁鹊说他的病已经深入骨髓,蔡桓公却没有感觉到。最后,蔡桓公病死了。


师:你看,抓住了主要情节,就把故事讲明白了。同桌之间相互合作,用简练的语言,相互讲一讲这个故事。


(生同桌相互讲述故事大意)


师:(隐去字幕)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得再简练点。


生:扁鹊三番四次告诉提醒蔡桓公要治病,但是桓公不听劝告,小病变成大


病。最后,蔡桓公病死了。


师:“三番四次”用得很准确。


点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是简洁、全面。老师让学生朗读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加工锤炼,用相对整齐的词语或者短语进行表述,新颖有趣,且具有一定的难度。我们看到,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所呈现出来的积极的思维状态。因此,教学活动,不能停留在一个层面,应该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有梯度的活动,拾级而上,教学就有了深度和理趣。


三、           品读故事


1、说说扁鹊


师:文章里主要写了两个人,分别是谁?


生:蔡桓公和扁鹊。


师:作者写扁鹊的时候,主要描写了人物的语言。用心读一读扁鹊的话,边读边思考:你从扁鹊的话里读懂了什么?扁鹊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是什么样的语气?什么样的神态?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一练。


出示:


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学生练习后)


师: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怎么说的,谁来读读?


生: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师:扁鹊的话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蔡桓公的病——


生:是小病。不严重。没有大问题。


师:二是病虽然小,但是应该早些治疗。请用你的朗读告诉我们,蔡桓公的病很轻微。


生: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师:谁用你的朗读告诉我们,病虽然很小,但是应该及时。


生: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师:读课文,不仅要理解意思,还要把自己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第二次呢?


生: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师:是呀,比以前严重了。谁用朗读告诉蔡桓公,他的病严重了,得赶紧治疗。


生: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师:你想想啊!桓公的病加重了,作为医生的扁鹊,有什么感受呢?


生:焦急。着急。


师:请你焦急地读一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