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教小语资源网——pepxiaoyu.cn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案例 济水东街学校 赵小芬
冬燕老师一直是我学习的对象,今天她又给我上了生动而又深刻的一课。
张老师今天讲的是王维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课堂开始,张老师先让学生回顾学过的送别诗,学生列举出《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等,之后
导入新课。
一、解题
师:谁送谁?
生:王维送元二。
师:元二他就是姓元名二吗?
(评析:师在此处补充古时对人称呼时在家排行老几,常常是在姓氏后加上几。)
师:元二要去哪儿?
生:安西。
师:“使”什么意思?
生:“使”就是去。
师:他是去游玩吗?可以不去吗?
生:不是。
师:元二是奉皇帝的命令到安西去做官,管理安西的,他是带着一定使命去的,所以在这里用“使
”,而不能用“去”。
(评析:解题时,教师不直接给学生讲,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说,在遇到难点时,教师加上补充和点
拨,帮助学生理解,这样有助于地提高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二、读通读准
让学生自读古诗,说说哪些字容易读错。
生:“舍”,在这里读“sh?”。
师:你能说说什么时候用“sh?”什么时候用“sh?”吗?
生:好像在说住的房子时用“sh?”,在说舍不得时用“sh?”。
师:你的解释棒极了。
师:古人读诗是非常有讲究的,他们讲究平仄,咱们汉语拼音中的一声和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为
仄,并且平长仄短。(师在黑板上标出平仄)请大家尝试用平仄规律读古诗。
指导学生读出平仄。
师伴乐诵读,为生做示范。
(评析:让学生自己去找易读错的地方,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这样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要比直接
获得知识记得更牢,同时,此处为学生拓宽平仄的古诗常识,为学生今后学好古诗,读好古诗奠定
基础。)
三、理解诗句
师:简介王维生平,其中苏轼称赞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如果请你为本诗配
图,你要画上什么?为什么要画上这些?
生:我要画上柳树,因为古诗中第二句说“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柳叶还要画成新绿色
.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古人在送别时有个习惯,那就是折柳枝,因为“柳”谐音“留”,表达依依
不舍之情,古诗中写有折柳枝的诗句有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
多。”“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
生:我想画上马车,因为元二要出远门了。
生:我想画上快要落山的太阳。
师:哦,大家看,画夕阳合适吗?
生:不合适,因为第一句中写正下着雨呢!
生:还有,第一句中有“朝雨”这个词,“朝”指的是早上。
师:你们真是很注意观察,也很会思考,分析得很有道理。
生:我还想画上“雨”,因为第一句中写有雨。
师:那么你要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蒙蒙细雨还是瓢泼大雨呢?
生:我要画蒙蒙细雨。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第一句中“浥”在课文下面有解释,是湿润的意思。“瓢泼大雨”就不止是湿润了。
师:有道理,此外,在平常,如果不下雨,这里会是尘土飞扬,送别的意境就一点也不美,而“瓢
泼大雨”会给人们带来很多不便,相比之下“蒙蒙细雨”既消灭了尘土,又不会给人带来不便,同
时,又渲染了离别的气氛,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师:如此富有诗意的离别场景,我们如何读出来呢?
生练习有感情读前两句。
大屏幕出示地图,让学生了解渭城与安西的距离。
师:谁去过新疆?坐的什么车?坐了多久?
生:我去新疆,坐的两天两夜的火车。
师:诗人坐的是什么车?
生:马车。
师:古时候乘坐马车到那么远的地方大约需要半年的时间。
生:啊--
师:我们设想一下,元二在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会生病。
生:会风餐露宿。
生:会把钱花光。
生:谁都不认识,会很孤独。
……
师出示沙漠、戈壁图,让生了解阳关以外的生存环境。
师:作为元二的朋友,王维舍不舍得让朋友去环境那么恶劣的地方?
生:舍不得。
师:他们在最后分别的时候会不会回忆以前相处时的美好时光?越回忆越难舍,于是他们就把这浓
浓的离别之情全放到了什么里?
生:放到了酒里。
师:对,古人在送别时,还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喝酒,以酒来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在本诗中,“劝
君更尽一杯酒”是谁劝谁?表达了什么情感?
生:王维劝元二喝酒,因为他舍不得元二去那么远的地方。
师:那么如何读出王维的不舍?
指导生读后两句。
师:就在写这首诗的两年之后,王维就去世了,也就是说这次离别是他们两人最后的绝别,那么我
们又应该如何读这两句呢?
再指导生读后两句。
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前两句,这两句写的美景,在王维与元二的送别之下也仿佛笼罩上了一层
忧伤的浓雾,这浥轻尘的朝雨简直成了离别人的伤心泪,原来诗人王维不只是在写景,而是在渲染
一种离别的气氛.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这首送别诗。
生再读全诗。
师:古人读诗不叫读,叫吟,吟就是半读半唱,这也是古人送别时的第三个习惯,那就是唱歌,以
歌来表达难舍之情。这首诗在唐朝时被改成了一首歌,也就是非常有名的“阳关三叠”。现在就让
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歌。
师播放《阳关三叠》,生跟着学唱。
听课心得:
张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时,教师巧妙地采用让学生为古诗设计配图的方法,“你想画什么
?”“为什么?”学生答:想画柳树,细雨,马车,酒等,并说出自己的理由,这一问一答的图画
设计解说中,学生准确地把握了诗句的意思,让人不得不佩服张老师设计的巧妙。在教学中张老师
还表现出丰厚的文学功底。当学生说到要画柳枝时,她马上补充古人有送别时折柳枝的习惯,“柳
”、“留”谐音,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同时脱口而出,为学生补充出“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长安陌上无穷
树,唯有垂杨管别离。”一使学生感受到古典文学的美,二也使学生对学习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学生回答二人的深情全都在酒里时,她又即时补充古人送别时的另一种习惯--饮酒,即喝送别
酒。在最后指导读全诗时,她又即时提出了吟诗,同时补充古人送别时的又一种习惯--唱歌,并
且告诉学生这首诗在唐朝被谱成了一首歌曲,即著名的《阳关三叠》,被后人千古传唱.在此基础
上再让学生欣赏并一同哼唱《阳关三叠》,把学生全部带入送别现场,把本课教学推向高潮,真令
人拍案叫绝.此外,张老师查阅了《全唐诗》、《唐诗鉴赏》,深入了解了王维的生平,并查阅了
一些历史资料,如《阳关三叠》被谱成曲等,再加上自己的文学积累,在课堂上的旁征博引,妙语
连珠,使得这节课时时精心,处处精彩,为学生充分展示了古典文学的无穷魅力,使得我们几位听
课者无不啧啧赞叹。
台下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张老师这节课的成功绝不是一时之功,也绝非巧合,那是她长期以来学
习的成果,长久的积淀,真所谓“厚积才能薄发”。
张冬燕,向你学习!
一、复习导入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6课《西门豹》,齐读课题。(生齐读)师:上节课我们给课文取了三个小标题......
师:同学们好,很高兴有机会可以和大家一起学习。我知道,我们文学社的学生都是热爱阅读与写作的学生,当然也是......